科创人物-马鑫旺|科研,从来都不是在云端

作者:焦兴华 时间:2021-11-18 点击数:

“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华罗庚

科研,对于初来乍到的我们仿佛遥不可及

但其实科研离我们的距离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很多

本期科研人物很荣幸采访到了马鑫旺学长

让我们一起跟着他

探寻大学生科研的奥秘吧

本科就读于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现于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本科期间多次荣获奖学金,辅修法学第二学位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农学通报》和《兰台世界》发表论文


热爱可抵 岁月漫长

您的科研选题以及科研灵感都是从何而来的呢?

本科期间发表的论文选题是在本科期间上专业课时透过老师的课堂授课讲解,寻找到相关的问题然后进行研究,形成论文。至于灵感,可能是平时积累的人文社科领域相关学科知识储备在写论文期间的某一刻突然灵光乍现形成的,写文章时灵感启发可能不只从本学科上寻找,其他相近或相关学科也可能提供灵感。

做科研的过程,在我们看来可能比较漫长也会比较艰难,是什么样的一个动力让您坚持下来的呢?

从很现实的角度讲,做科研初始的动力是获得我本科时的推免资格,因为有文章可以在推免环节加分,并且有文章在手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现在来说可能是过好研究生生活,不辜负三年学习时间,可能也为以后继续深造做准备。

做科研或者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您有遇到过哪些困难?您都是如何去解决的呢?

有时候是数据很难找全,有些分析、论证很难做下去;有时候是文章写到一定的阶段,发现初始的设想和问题实际有出入,就要重新思考重新验证自己已经写出来的是否正确,接下来怎么写。

办法总比困难多,数据搜集遭遇困难时要多一步思考,比如是自己是不是没有找到位,数据来源渠道是不是不够广;或者是这些数据的确没有公示,再进一步思考验证是因数据涉密不公开而无法获得,还是数据信息公示力度不够,有信息盲区而无法获得;如果数据涉密,那么只能换一种思路来继续写,如果是信息存有盲区,则可以在问题分析中加入“数据公开存有瑕疵”一项来解决文章数据来源的相关问题。

当文章写作时发现初始的设想和问题实际有出入时,那么应该静下心来,思考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根源出发,按照逻辑层次顺序分析是非对错,必要时寻求老师帮助,纠偏航道。

我们知道在期刊上发表文章是比较困难的,在您发表论文的过程中您有遇到什么阻力吗?

很多时候是学生身份不符合许多优质期刊的录稿前置条件吧。所以我们学生(未到博士阶段)应该多去知网找一找哪些期刊可以收录非博士学历作者的文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投稿。

您怎么看待大学生做科研这件事情呢?

我认为大学生做科研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是增强自身能力的一种方式,是对未来有升学计划、科研目标与理想的大学生的应有尝试。在参与科研期间,一定要注意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量力而行,保持作息规律,维护身体健康。


经验分享 青春寄语

我们知道写论文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苦恼的事情,您有哪些写论文的经验可以同我们分享一下吗?

从准备工作上讲,可以平时认真听讲,课后多看名著和核心期刊,看看这些名著和优质文献是如何驾驭文字话术表达,逻辑分析是怎样论证展开;论文写作是有固定的要件要素构成的,比如摘要一般是由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构成,引言/前言部分由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本研究切入点和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组成,之后按一般行文顺序依次是概念界定、问题提出与分析/模型构造与分析、对策建议和结语/结论/结论与讨论。最初文章写作可以先按照其所需的要件要素顺序逐步展开,随着自己积累的知识增加再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与文章质量。

您是怎么安排学习和科研的时间的呢?

我觉得计划定的越满,执行难度越大,遭遇突发事件,非常满打满算的计划几乎就很难完成。我一般会设计一个弹性比较大的计划表,比如几个月之内做好许多不同方面的事,一年之内要取得什么成果,研究生生涯内要实现什么,给自己的计划和时间留出弹性空间,学习生活和文章写作时间分配与平衡就基本能做到了。

在参加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您有哪些收获呢?

思维逻辑更加严谨了,知识面更丰富了,但也更清楚知道自己所知甚少,以后还要读更多的书,看更多的文章。

学长寄语:

科研学习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要多经历、多成长,愿学弟学妹在象牙塔的时光多喜乐、常安宁、少烦忧、无苦涩,如期可见星辰远洋!


地址:大连市凌海路1号

邮编:116026

版权所有 ©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